證券時報網9月21日訊:隨著能源結構不斷調整、各國相繼出臺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呈現井噴式發展。鋰資源作為新能源電池的核心材料,需求旺盛,我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消費市場。從資源分布來看,我國鹽湖中鋰資源豐富,但主要位于青海及西藏等高原地區,受自然環境影響大,且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因此仍嚴重依賴進口,導致提鋰進程相對緩慢,現階段新能源所需的碳酸鋰仍以鋰礦石提鋰為主。
科創板上市公司唯賽勃(688718)緊跟國家綠色、“雙碳”的發展戰略,力求用自身先進技術改變相關行業的痛點,針對鋰礦石提鋰,借鑒鹽湖提鋰煅燒法演變為膜法,提出了一套創新的解決方案,即開發出一套鋰礦石提鋰系統,通過礦石粉+酸+水+催化劑直接浸出。該生產工藝不需要高溫焙燒,經耐酸納濾膜系統處理,即可令鋁、錳、鈣等雜質與鋰直接分離,通過耐酸反滲透膜系統濃縮后直接用于下一步沉鋰,提高鋰的收率。
同時,該工藝流程中的酸和水仍可以重復利用,打造了鋰礦石提鋰的閉環,由于不需要煅燒,降低了能耗、簡化工藝流程、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助劑對設備的腐蝕,減少了材料的使用成本以及提鋰尾渣的排放,降低固廢,從而大幅減少投資和運營成本;投資建設周期短,可廣泛快速復制,助力ESG,為鋰礦石提鋰行業降本增效、同時也為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貢獻一份力量。
據了解,鋰礦石提鋰的方法主要分為石灰石焙燒法、硫酸鹽法、硫酸法、氯化焙燒法、純堿壓煮法等,石灰石焙燒法需使用高溫焙燒,建設運用成本高,較為粗獷,導致鋰的回收率底。目前最主流的硫酸鹽法通常需要消耗大量鉀鹽,引入鉀污染,成本高,焙燒溫度高,能耗高,流程長。氯化焙燒法面臨升華氯化鋰收集困難,腐蝕性強,試劑用量大的問題。純堿壓煮法需要高壓、較高溫,操作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目前沒有現成的鋰鹽生產工廠。
在國內主要的鋰礦石提鋰方法之一硫酸浸出法,是比較高效的提鋰工藝,但這種方法對鋰云母的細度要求較高,并且伴隨著資源的浪費。業內人士表示,上述傳統方法在日益增長的鋰資源需求缺口和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資料顯示,由于唯賽勃對鋰礦石提鋰新工藝經過多次測試效果良好,公司已分別對該創新工藝和系統中的耐酸納濾膜產品申請了專利保護。公司目前和知名的提鋰企業簽訂了中試合同。對比傳統的煅燒方法,該創新工藝在鋰云母及伴生礦、鋰黏土提鋰中有明顯的對比優勢,目前在江西、云南等鋰礦產地積極推廣,未來有望大規模的復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