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集網10月14日訊:去年以來,管網被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從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到市場爆發巨頭企業開始重點布局,都在透漏一個信號,管網“火”了!
至于為什么會火,無非就是管網已經明顯拖后腿,因此國家通過不斷的出臺相關政策,讓管網成為污水治理重點。當然管網市場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曾有專家表示污水管網加雨水管網有近2萬億的投資需求,因此巨頭企業也開始進場想要分到紅利。
01
相比污水處理,管網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污水管網系統的作用原理說起來很簡單,無非就是將污水納入管道并將其送至污水處理廠。
但實際過程中,由于污水管網大多埋于地面之下,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等到發現進水濃度出問題或是下水道嚴重溢流的時候,往往問題都很嚴重了,許多不是污水的外水(雨水、河水、地下水)會混入污水管道中,造成污水處理廠超負荷。
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P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統計,因污水管道錯接、混接、漏接、管道破裂等原因導致下水道中外水入滲入流,全美每年至少有23000~75000個下水道溢水事件發生,加拿大、意大利、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也為預防下水道溢流帶來的公共健康問題困擾多年。
而我國現今有63%的污水處理廠水量負荷率超過80%,南方則是70%的處理廠超過80%,實際上,當水量負荷率超過80%,水量高峰時就可能存在溢流。甚至其中有24%的污水處理廠水量負荷率超過120%,收集管網存在經常性溢流。
除了容易造成溢流污染以外,我國污水處理廠還面臨著進水濃度普遍偏低的問題。近兩年全國污水廠平均進水COD濃度為280mg/L,但根據測試,居民小區總排口COD濃度均值大于400mg/L。這表明了在污水運送至處理廠的過程中,存在大量外水滲入和在管道內降解的情況,將寶貴的碳源消耗,造成污水處理成本上升。
再與歐美等國家相比,德國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為500-1000mg/L,美國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也約為850mg/L,對比之下,我國處理廠進水濃度只有歐美國家的40%-70%。
根據王洪臣老師的研究,由于我國污水管網系統存在的缺陷,2018年,全國城鎮人口以8.3億計,假設人口污染物當量80克COD,實際城鎮污水處理量587.6億立方米,污水處理廠進水年平均COD 280 mg/L,粗算只有67%的污染物被收集到處理廠進行了處理;如果人口當量按照120克COD計,則粗算僅有45%污染物被收集到處理廠,一多半污染物沒有經過污水處理廠的處理。
去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發改環資〔2021〕827號),其中對于“十四五”時期的管網工作也做了詳細的安排。
其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
政策的出臺不僅讓污水廠繃緊了弦,也讓環保企業看到了機會。
02
發達國家排水管網政策與設施借鑒
下水道的歷史其實非常悠久,但以前的下水道一般只是將污水送至附近的水體,真正的截留式下水道的出現最早出現在19世界50年代的歐洲。
但升級的排水系統并沒有解決雨季城市內澇問題,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政府花了一筆又一筆資金,將水管加粗,并增加了泵站,但都沒有解決城市溢流問題帶來的困擾。
歐美污水處理廠流量特性
美國將城市溢流分為合流管網溢流(CSOs)和生活污水管網溢流(SSOs),CSOs問題主要發生在美國東北部和五大湖地區,主要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建造的合流式污水系統中。當污水和雨水的總量超過系統的承載能力時,污水會直接排放到河水、溪流或沿海水體中。SSOs的發生則多是因為管網堵塞、破裂或故障,使雨水或地下水滲入系統,或是由于不當的運行和維修、設備或電力的故障以及人為的破壞。
而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流量通常包括污水基礎流量(BWF,Base Wastewater Flow)和入滲流量及雨水入流量(I/I,Inflow & Infiltration)。美國EPA相關報告中將I/I區具體分為入流入滲量(RDII,Rainfall-derived Infiltration and Inflow)和地下水滲透量(GWI,Groundwater Infiltration),也就是說雨天污水處理廠進水流量分成三部分,即BWF 、GWI和RDII,其中BWF主要指來自住宅區、商業和工業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BWF與GWI共同組成了旱季流量(DWF,Dry Weather Flow)。
以美國田納西州圖拉荷馬的污水廠為例,將每日進水流量和降雨量與進水BOD濃度進行比較(見下圖,圖中1mgd=3785.41m3/d,1in= 2.54cm),說明雨季I/I和降雨對進水濃度存在一定的影響。從圖中可以看出,降雨情形下,進水峰值流量受降雨影響較為明顯,存在顯著的雨水效應,也就是RDII周期,這期間污水廠承受短期的沖擊性流量。
美國Tullahomat進水流量曲線
田納西州根據進水BOD濃度的稀釋程度,推測年總I/I量為329萬m3,約占總流量的68%,其中約30%的I/I可歸因于干旱天氣滲入。因此,通常歐美污水廠雨季設計流量一般是旱季的3~8倍。
國外溢流污水治理策略借鑒
開頭提到過,美國EPA為了應對溢流污染曾制定了 “九對策”,提出要發揮污水廠存量設施的最大化處理能力,對雨季超量混合污水或峰值流量進行處理,要求對合流制管網雨季收集到的85%的流量進行處理,這樣相當于控制CSOs溢流頻次4~6次/年;對超量混合污水廠可采用“附加處理”措施。
EPA制定的九項溢流控制必要治理措施
緊接著在1995年,EPA又發布了應對溢流污染的 “永久對策”,總預算近2000億美元,至今紐約和洛杉磯等大城市仍在執行中。其中針對城市雨水徑流污染的控制與管理可總結為兩大方面:
(1)通過技術性措施來控制污染
對源頭控制,將雨水徑流污染物從源頭上控制在最低限度;
對污染物擴散途徑的控制,通過研究雨水徑流污染物輸送和擴散機理,采取適當的措施,減少污染物排入地下或地表水體的數量;
終端治理,通過自然生態技術或人工凈化技術來降解帶入水體的徑流污染物。
(2)非技術性的管理措施
采取的控制策略有三大突出共性:
強調源頭控制;
強調自然與生態措施;
強調過程管理。
03
巨頭環保企業帶資進場,誰能分到紅利?
8月30日,中國光大水務發布公告,公司取得山東臨沂羅莊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項目一期,投資額約為人民幣2.59億元。該項目將包含一座設計日處理規模為2萬立方米的半地下式污水處理廠以及總長37.1公里的配套管網。
8月9日,江西于都工業園區羅坳工業小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設施建設工程公開招標中標結果公告發布,中標供應商為江西省華贛環境集團于都有限公司、中持水務股份有限公司、中鐵二十五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項目總投資為2.29億元。
7月7日,安徽省滁州市永康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排水管網項目EPCO總承包中標候選人公示發布,項目第一中標候選人為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單位)與安徽東匯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成員單位)聯合體,其中管網運維服務單價9990.00元/km,新建污水收集主(支)管網共約1660 米。
5月10日,博世科預中標廣西龍州縣工業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工程項目EPC總承包項目,投標報價為1.68億元。
2月24日,首創環保發布公告,公司將通過BOT方式投資江蘇省徐州市劉集地表水廠及配套清水管網項目,項目總投資9.92億元。
光大水務、首創環保、碧水源、中持水務、博世科等巨頭紛紛帶資入場,可想而知管網的市場具有一定的潛力,要不然大家不會一窩蜂的來湊熱鬧。同時,這些巨頭的舉動背后也透漏出一個信號,想要分紅利,只有資金是遠遠不夠的,管網建設還需要技術、服務、產品、具備了這些硬件條件最后才有機會分到紅利!
最后
毋庸置疑的是,在國家的政策背景推動下,地方政府對于管網問題將會越來越重視,由此帶來更多的老舊管網改造,以及新的污水管網建設。這將為環保行業帶來新一輪的利好,隨之而來的是技術、產品、監管都將得到升級,管網之路也將走得更快。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歡迎的是真正想要做事的人,如果只想分紅利的話怕是遲早會被淘汰,至于誰能真正分到紅利,時間會給出答案。
文章來源: 環保水圈,北極星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