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星網11月1日訊:秋風乍起,位于城市副中心中部新建的碧水湖內,千屈菜、鳶尾迎風盛開,漂亮別致的亭臺樓閣散布一旁,花叢水榭錯落有致。
很難讓人聯想到,在這片濕地下約15米深處,日處理能力18萬噸的城市副中心最大再生水廠——碧水再生水廠正在高速運轉。
這處建設面積7萬余平方米集人工濕地和園林為一體的水系景觀公園初步建成~
據了解,碧水再生水廠承擔城市副中心建成區80%的處理任務,服務近70萬人口。也是擁有國內最多下沉式技術的再生水廠。
生活污水到該廠區“溜達”一圈,不到24小時就變成清亮的再生水,是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環球影城、玉帶河、市政綠化、道路澆灑,以及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河北三河電廠穩定的補給水源。
地下默默處理污水 地上公園可休憩
走進廠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3米的水瀑彩虹門雕塑,清澈的再生水從頂端傾瀉而下,形成了一幕碧水珠簾的景觀~
項目管理單位——北京市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洪旭介紹:整個景觀園區劃分成“一軸-四區”。
通過地下污水廠和景觀相結合的形式,釋放出的空間創造出了優美的生態環境,為周邊區域提供了舒適、綠色、環保的生態品質。
地面景觀90%是綠地空間,計劃栽植白皮松、油松等常綠喬木9種,國槐、元寶楓等落葉喬木26種,玉蘭、山桃、紫薇、紅瑞木等亞喬木及灌木37種,還有紫菀、萱草、馬藺等地被花卉43種,形成三季開花、四季有綠的自然生態。
公園打造“草長鶯飛、水碧天藍”的生態環境
將污水凈化、污水資源化及環境美化結合在一起,疊水水系、天河景觀、表流濕地區、沉水植物區……
“這些水都是再生水,經過生物+機械凈化,流入濕地、親水池、互動設施,配合科普教育展示,讓大家真切認識到再生水的價值?!蓖鹾樾裾f。
據介紹,碧水地面景觀園林布景運用了諸多生物技術和海綿技術。
比如,再生水科普濕地面積雖然只有720平方米,但栽植了約10種水生植物,湖底鋪有輕質改良種植土,采用“生物”技術,給微生物提供生存溫床,再通過布置狐尾藻、黑藻等沉水植物,千屈菜、菖蒲、鳶尾等浮水植物和睡蓮、荷花等挺水植物,構建立體生物體系,保證水質長期潔凈。
雨水利用采用的海綿設施主要有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以及透水混凝土、透水磚材質全園鋪裝地面等。四條分別成閉環的植草溝分布于景觀步道及場地周邊,總長約2000米。單條植草溝寬約80至100厘米,深50厘米,溝上種植混播地被。雨水通過植草溝流入與之相連的排水系統,從而實現雨水蓄、排、凈、用。
如果說植草溝主要用于排水,那么雨水花園則是為了蓄水。
雨水花園自下而上分為礫石層、砂層、種植土壤層、覆蓋層和蓄水層五層,使雨水逐漸滲透入土壤,涵養地下水?!巴獭蔽鬯巴隆鼻逅?,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在這里還可以再次凈化提質達到地表準Ⅳ類水后,作為生態補水排入污水處理廠旁的玉帶河。
自從公園建起來也吸引來了“新朋友”——黑水雞和野鴨,它們成群結隊在水中嬉戲,時而追逐“賽跑”,時而潛水覓食。
通州區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像碧水污水處理廠這樣的“公園版”污水處理廠,將有計劃地組織和邀請中小學生、大中院校、社會團體前來參觀調研,將再生水廠發展成可供參觀、研學的基地,改變更多人對污水處理的固有印象。
近年來,城市副中心在加強污水處理、提升污水處理標準的同時,加快再生水利用,擴大其用途和用量,全區累計建成碧水、河東、張家灣等污水及再生水處理廠(站)167座,2022年1月至9月累計供應再生水約1089.86萬立方米,主要應用于景觀補水、工業、綠化灌溉、道路澆灑等領域,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河湖水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確保城市副中心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