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啟迪清源2018年4月4日消息:4月2日,啟迪清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膜法環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簡稱:膜法環境)與藏格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0408)全資孫公司格爾木藏格鋰業有限公司(下稱:藏格鋰業)正式簽訂氯化鋰分離濃縮裝置《設備購銷合同》。合同經雙方簽字蓋章正式生效,約定由膜法環境提供年產1萬噸碳酸鋰(為其年產2萬噸碳酸鋰項目的一部分)的氯化鋰分離濃縮裝置,合同價格為1.85億元人民幣。這是啟迪清源公司繼與鹽湖股份公司鹽湖提鋰項目合作后,又中標的大型膜法提鋰項目,奠定了啟迪清源在鹽湖提鋰領域的龍頭地位。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再次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地位,到2020年,要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結合鋰行業產業鏈,剛剛過去的幾年,鋰電企業利潤大幅增長,鋰電產業景氣度持續高漲,鋰電行業投資并購呈現井噴態勢,行業整合趨勢明顯。世界啟動了一場爭奪鋰資源的戰爭,鋰被稱為“白色石油”,成為石油和稀土之后的下一個資源王者。從全球鋰礦產量與需求量看出,全球鋰總需求量不斷上漲。鋰資源從供大于求到供不應求,甚至可能出現鋰資源不足。短短幾個月,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從4萬漲到了十七八萬。全球鋰礦可分為鹵水型和硬巖型兩大類,66%存在于鹵水當中,34%存在于礦石中。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儲量,但我國鋰產品加工原料對外依存度很高。其中,進口鋰輝石加工占比66%;進口高濃度鹵水加工占比18%。以鋰輝石為例,2014年,進口量為33萬噸,國內產量僅約2萬噸,資源嚴重依賴進口。雖然我國西藏、青海就有鹵水,但國內鋰加工企業需要從南半球運鹵水來生產碳酸鋰。
我國鋰資源含量居世界第五,為何碳酸鋰還大量依賴進口?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技術難度大。雖然我國鹽湖鋰儲量豐富,但是大部分較分散不利于大規模開采,且鎂鋰比較高,加工難度較高。我國從鹽湖中提取鋰的技術難度要比國外大很多,這也是國內相關企業不得不從國外進口原材料的根本原因。
2.優秀人才不足。我國鹽湖多在西部地區,自然環境相對于中東部地區來說較為惡劣,不利于優秀人才的引進。
啟迪清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啟迪控股在節能環保、鋰電新材料領域的科技創新先鋒企業,公司自主專利技術成果不斷轉化,投資并承建的國內首創的膜法鎂鋰分離、濃縮項目,開創了青海鹽湖集團電池級碳酸鋰生產工藝的新思路,在碳酸鋰和氫氧化鋰等產品的生產和技術開發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備受國內外同行的矚目。膜法鎂鋰分離項目作為啟迪清源與鹽湖股份藍科鋰業BOT項目合作的典范,在青海鹽湖復雜且高鎂鋰比的鹵水體系中,在鹽湖股份原有鹵水提鋰工藝基礎上,大幅度提升了青海鹽湖的鋰生產水平,真正實現了青海鹽湖鋰的開發利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改變了鋰材料大量依賴進口的現狀。